孙洽熙医案评析·(五)便秘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3:18 点击次数:96
五、便秘
张某,女,76岁,2009年2月11日初诊。
主诉:大便秘结8年余。
现病史:8年来大便困难,燥结如羊屎,甚或1周一行,常用开塞露或服番泻叶通便,乏力,口干,畏寒,腹胀纳呆,面色萎黄。经多方治疗,效不显,因来我院求治于孙洽熙老师。舌质暗、舌苔白,脉弦细濡、关寸大。
辨证:阳衰土湿,肝失疏泄。
治则:健脾疏肝,润肠通便。
处方:肉苁蓉20克、炒麻仁15克、云茯苓10克、法半夏10克、炒枳壳15克、厚朴10克、生白术15克、炒杏仁10克、炒干姜6克、制首乌15克
6剂,水煎温服,每日1剂。
二诊(2009年2月18日):大便2 -3日一行,仍感不畅,腹胀减轻,余症变化不著。舌质暗、边尖稍红,舌苔白薄,脉沉细濡、关寸大,上方加桂枝6克,党参10克,黄芩炭10克,麦冬10克,改枳壳为枳实15克,水煎温服6剂。
三诊(2009年2月25日):自觉大便较前轻松,2-3日一次,余症均较前减轻,2月18日方,6剂,水煎温服。
四诊(2009年3月4日):患者症状反复,近两日大便艰涩不利,腹胀不适,脉弦细,舌质暗,舌苔薄黄。2月18日方加炒大黄10克,炒栀子6 克,6剂,水煎温服。
五诊(2009年3月11日):上药服4剂后,大便通利,已成软条,2日一行,精神好转,食纳佳,舌质淡、稍暗、舌苔白薄。脉细濡、关寸大,3月4日方去栀子,共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10克,每次服2丸,每日2 次,连服1月。
按语:患者初诊时大便困难,燥结如羊屎,伴乏力,口干,畏寒,腹胀纳呆,面色萎黄。脉弦细濡、关寸大,舌质暗、舌苔白薄,乃因年老阳衰土湿,肝失疏泄,大肠濡、关寸大,燥,传输梗涩,下窍闭塞,以致大便结涩难下,数日一行,故治以健脾和胃,疏肝升陷,润肠通便。茯苓、白术、干姜,健脾和胃,以复升降;半夏、枳壳、厚朴、杏仁降逆;首乌、肉苁蓉、火麻仁,疏肝升陷,润肠通便。(刘文胜整理)
陈注:此案录症亦较简单。但是,从现有的信息来看,基本亦可作出判断。大便“燥结如羊屎”,这个症状,一般是中焦湿盛的缘故。结合患者时年76,可以进一步排除是阳盛水枯的“脾约证”,从而增加“中焦湿盛”结论的可能性。而患者“畏寒”“腹胀”“面色萎黄”,一派水寒阳虚而中焦枢机不运之象;“乏力”是阳气不足;“口干”是木郁风动所生之燥;“舌质暗”是阳不充且有血瘀;“舌苔白”是寒湿之象;“脉弦细濡”,“弦”是木郁;“细”是血虚;“濡”是土湿。至于“关寸大”,于此证来说,则可说是完全无可能。当成套用写作模板,没有删掉这些字眼就行了。如果真是因为中下寒湿而导致上阳不敛,那么上焦见到的何止是“口干”“纳呆”?即便没有咽痛、口苦、痰多,至少亦应有胸闷气塞症状。合而观之,此证乃水土寒湿所致之便秘。
初诊处方,温中去湿、滋肝燥土、降气滑肠,如果不考虑每个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,用它来治疗土湿所致之便秘,整体效果应该是较理想的。但是,于此患者而言,“舌质暗”宜丹参或红花行瘀;“畏寒”宜附子或川椒暖水;“腹胀”宜神曲或砂仁运中。而辨证称“肝失疏泄”,治则称“疏肝”,岂可无桂枝或川芎达木?去白术、枳壳,加丹参、附片、神曲、炙草,增苁蓉、茯苓、半夏可也。
二诊称舌象“边尖稍红”,是心肝有热,宜连翘,或蛇舌草,或益母草,或丹皮。案中用黄芩、麦冬,祸人。只是不知三诊为什么有“余症均较前减轻”的效果?三诊继续用黄芩、麦冬,助湿伐阳,于是,四诊的时候,“患者症状反复”“腹胀不适”。当是之时,医者更用大黄、栀子,而4剂药后,还可以有“大便通利,已成软条,2日一行,精神好转,食纳佳”的效果,实在不知如何解释。不过,作者到底是留了线索,提醒读者可以有适当的质疑,那就是,28剂药后,患者仍然“关寸大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美国法律如何规定:小区控制权属于小区内的全体业主(20)
下一篇:没有了